“科技部、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批准了中国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首批研究院建设。目前,西北农大的“大荔模式”、四川农大的“雅安模式”、中国农大的“曲周模式”、浙江大学的“湖州模式”等已初具规模。”说这一番话的人,是我国科技部部长万钢。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万钢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所提到的。他谈到,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研成果惠及民生大多滞后,仅有少量成果转化很快。在国家科技计划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科技惠民计划,在多项民生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让科技成果在不知不觉中惠及了民生。
集团军作战,创新校地合作新模式
2012年4月,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全国十所高校之一成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农发院),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目前已经探索出一条高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无缝对接之路。
“让全校科研成果快速通畅地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农发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农发院有效地整合全校科研人才,整合全校科研成果,已由过去松散型的、单一型的游击战,转换成现在的集团军作战和阵地战。”党委书记、农发院院长邓良基介绍,农发院获批仅一年时间,已经成为我校科技助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指挥中心。
据了解,为了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农发院在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大力实施“1422工程”,即构建一个农发院、四个体系、两大基地和推进两大教学改革。农发院在雅安构建了以“农发院雅安服务总站-区县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和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村科技和管理综合服务体系;以科技项目评估、投融资和管理咨询、创业培训与孵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创业与孵化服务体系;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专家大院、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和科技特派员团队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以我校“八所一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从而实现有组织、成建制地推进成果转化和科技助农。同时,我校在先期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示范两大基地基础上,以两大基地为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这种模式被称为“雅安模式”。
“雅安模式”的实践探索,是市校校地合作的一次新突破。
从领导阵容可见一斑。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雅安市委书记、市长和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副组长由雅安市委、市政府四位分管领导和我校两位分管副校长担任,共同强化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真正实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总站统筹抓,各条线分工抓、各部门层层抓的管理格局。
雅安市作为农发院与地方“联姻”的第一站,双方在实践中坚持“政府主导、院校主体、科技支撑、公益服务”的理念,以农发院为核心,整合科技资源,实现公益化的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有机融合。
例如,当宝兴的中药材产业需要科技助推时,专家们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又要强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改革的探索,除了中药材专家团队实地技术指导,也有其他领域的专家团队结合特色产业、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进行高起点规划。实现了从单一的、个别领域的合作,向包括理念思路、科技人才、改革支撑、产业发展等全领域、多方面合作转变。
一次重要会议,开启合作新步伐
2012年6月份,我校与雅安市召开的第四次校市合作轮值会极大地推动了市校合作的步伐。雅安地方媒体报道称,这是一次令人激情澎湃的会议。
我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在会上表示,川农大将整合校内优势、融合校外优势进行科技攻关,为雅安市的建设与发展需求尽心尽力地做好服务,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发挥作用。市校双方需要在形成稳定、牢固的模式与机制上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明确推进市校合作的结合点,推进川农大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三农”人才从学校走向科技一线,实现市校合作从“井冈山”走向“西柏坡”的突破性进展。
双方反复研究论证,决定争取在国家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创新从丘陵地区到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针对高校特色与区域性优势产业创建出相对稳定的校市发展经验与模式,在体制与机制上创建出涉及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等市校合作的新经验与新模式。
如何形成稳定、牢固的模式与机制?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农发院副院长、雅安服务总站站长张敏介绍,双方回去后深入思考并着手方案的制定,经过半年实践探索,今年1月26日市校双方联合下发《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双方共同认为,市校共建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将成为新一轮市校合作的重点,对于雅安和我校都具有战略意义,也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探索多元化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具体尝试与实践。
平坦的山路在大山之间缠来绕去,如同一条长长的丝带,让人望也望不到头。高山峡谷间,总会有人勇敢闯踏,时间久了就会出现羊肠小道,老乡们感慨一些山路是专家、教授们用双脚夯实出来的。
谈到川农大,老乡们竖起了大拇指
“川农大农发院的建设,对雅安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成为中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川农大“雅安模式”的诞生地和创建地。川农大的科技成果率先在雅安转化和推广,雅安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雅安服务总站常务副站长、雅安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亚认为。
农发院获批仅仅一年,“雅安模式”受到了试点区县党政领导和老乡们的热烈欢迎,这是因为专家们在科技助农的路上特别强调系统规划、因地制宜、量身定作,极其尊重各地老百姓们的发展意愿,充分利用好各地自然资源和可供开发的各项生产要素。
四月份,雅安石棉县正是黄果柑收获的季节,新民乡小马村的农民何开忠眉眼间全是笑意,与其他果农们一样,他在果园里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果子在“降酸增糖”技术的介入下,口味比往年都好。他保守地估算了一下,自家地里将收获20万斤的果子,一年收入就是几十万元。眼前漫山遍野的“金果”就是我校园艺学院汪志辉教授和技术专家组的科技成果。“石棉黄果柑”已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已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3700亩,成为石棉县最大的龙头产业,农户们正准备向山东等北方地区拓展市场。
不仅石棉县呈现一片丰收的景象,其他区县老百姓也尝到了科技助农的甜头。
在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嫁接过程中,农发院合理布局、强化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以县(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与地方合作共建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和发展茶叶、林竹、中药材、果蔬(含干果)、畜禽5大产业。其中,雨城区、名山县为茶叶基地,石棉县、汉源县为果蔬基地,宝兴县为中药材基地。
随着服务体系的持续推进,各个区县还因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快速带动了旅游、度假、餐饮、护肤业的发展。例如,被加工成地方特色美食的石棉县草科鸡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名山县老乡们的休闲农家乐把新鲜茶叶做成美食搬到了客人餐桌上,汉源的樱桃干成为淘宝网上的热销商品,石棉盛开的黄果柑花将催生出一条精油生产线。
“雅安模式”对雅安的直接改变是,把老乡们从土豆、玉米传统粗放式农业耕种解放出来,培养成向黄果柑、枇杷、核桃、草科鸡、中药材、茶叶等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转变,帮助农民们从单个分散粗放式个体劳动者向懂得先进技术、市场意识的新型农民转变。
建立农业物联网是服务体系中的又一大亮点工程,目前专家们已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要让农民们人在外地,也能通过手机看到自家农场里的情况,并且通过远程操控实现喷灌、施肥等多项工作。”张敏介绍,随着专家们科研成果的介入,农户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信息系统,控制温室内的水阀、卷帘机的开关,也可事先设定控制程序,实现自动开启或关闭设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数字雅安”不再是梦想。
如今,在雅安这片灾后重建的土地上,在各个区县都会看到四川农大专家、教授科技助农的足迹和身影,各项科技之花在青衣江畔竞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