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长期存在的培养模式千人一面的现状,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四川农大)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实干求实效、以特色谋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对本科人才实行分类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破千人一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正在四川农大2009级动物医学本硕班就读的袁彪近日特别兴奋,因为他撰写的一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未来微生物学》上,影响因子达到3.818。他在读的预防兽医研究所为此给予他1万元的奖励。“我要特别感谢学校的分类培养模式,让我可以在喜爱和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钻研出成果。”袁彪口中说的“分类培养”,正是四川农大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并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天说。他介绍,四川农大是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本科教育呈现出生源质量两头小、中间大,学科水平多层次、多梯队,育人平台多元化,就业走向多渠道等特征,决定了不能按照一个“模子”培养学生。
基于此,学校依据专业性质、生源批次及就业状况等,把全校本科专业学生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
“早在2003年,我校就开始了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试点探索。”李天介绍,学校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在草业科学专业实施小班精英教学,培养学术型人才;2008年,学校开始在农学、林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4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中招收本硕连读学生,2010年又拓展到园艺、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按学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据介绍,四川农大“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为“读研深造或海外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专业、行业的技术人才”和“学术型与应用型双向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目前,这三者的比例分别为学术型10%、应用型30%、复合型60%。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果再按照以往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就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四川农大林学院副院长李贤伟对分类培养模式十分赞同,他认为,以往更多培养“复合型”人才,现在不仅增加了“学术型”,也增加了“应用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选择。
构建体系机制保障分类培养成功实施
四川农大确立了“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各有侧重、体现差异的培养体系为主要内容,以重参与、重过程的“双重”培养机制为着力点,以创新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平台为保障,着力创建分类培养、彰显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育人平台自然会有差异。”四川农大教务处副处长傅新红介绍,学校新构了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和学科门类划分的“双分式”课程体系,一是对三类人才设计比例不同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台阶”必修课程体系,对学术型人才强调学科基础和知识面拓展,应用型人才侧重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根据三类人才和不同学科类别,对基础知识的差异化需求,对英语和数理化类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也对三类人才的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课外实践等环节进行差异化培养。“比如毕业论文(设计),对学术型学生的要求是一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而应用型学生则要求的是毕业设计或调研报告,复合型学生则可自主选择科研论文或毕业设计。”傅新红说。学校还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及实习环节,强力推进“六全员”制度,即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双向选择的全员导师制、全员开题报告制、全员答辩制;毕业实习实行全员过程跟踪、全员写进展、全员写总结。
在课外实践方面,学校大力实施“五大计划”,对学术型人才主要实施科研兴趣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增强科研思维和能力训练,对应用型学生主要实施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和创业实践支持计划,着力培养应用性技能和动手能力,形成了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竞赛、制茶技能与茶艺表演大赛等一批参与面广、专业特色明显的品牌项目。
学校积极探索与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强化分类培养。与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农科院合作,通过科研合作项目、共享实验室等途径培养学术型人才。以专业技能提升计划为载体,争取企业的支持,如四川农业大学“掌上明珠”杯家具设计大赛和“星艺”杯室内设计大赛,分获广州星艺装饰公司雅安分公司和成都“明珠”家具公司资金赞助和设计师点评。动物医学院的生泰尔班、正大班、巨星班、扬翔班和动物科技学院的通威班等,都是学校与相关企业集团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做,对口培养人才,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和教学方法上,学校也相应进行了改进。为改变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状况,学校强化过程培养,深化以课程习题、课程论文、课程讨论、读书报告等为主的形式多样的课程训练。推行多次、多元化考核新模式,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重,核心骨干课程平时成绩可占到总成绩的60%以上。闭卷、开卷、课程论文、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在全校1000多门课程中广泛运用。教学方法注重探索启迪思维,课前项目信息播报、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学术型人才侧重探究式、研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侧重演练式、案例式教学。
讲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赵茂俊教授对分类培养深有体会,她感到分类培养后,“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比如学术型学生理论课程学时会多一些,要求也高一些,而应用型学生的实践操作学时会更多。”赵茂俊说,尽管分类分层教学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考试试题也会多出几套,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了明显改观。
四川农大还构建起了调动“教与学”积极性等激励机制,以保障分类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生方面,一是对在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中成效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对具备特殊专长与研究潜质的学生保送校内外研究生,特别优秀者可申请直博生。教师方面,一是大力资助教师立项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对推进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教师实行奖励;二是专项资助无科研经费的非硕士生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三是实行超课时奖励;四是对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者,提高课时酬金系数;五是对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的项目计算工作量,并奖励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或授权专利的教师等。
“从2009年起,我校每年投入1200万元实施教育质量推进计划,并逐年增加生均教学材料费、实验实习费和教学管理费,更重要的是广大教师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有力地保证了分类培养模式的实施。”李天说。
各尽其才分类培养成就斐然
“明年毕业后,我就回到家乡开一家宠物医院,门面都选好了!”四川农大动物医学专业2010级学生刘昕璐兴奋地宣告。从小喜欢小狗小猫的她,刚进校就结合专业特长,办起了“流浪狗之家”,并发动全校师生为流浪狗、流浪猫捐款。
大二那年,她进入学校开办的动物医疗实践医院实习。“不仅学到了许多临床技能,还学到了与宠物主人打交道的经验。”刘昕璐表示,尽管双手经常被小狗小猫咬伤,但她却乐此不疲,因为“为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在四川农大,像刘昕璐这样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还有很多。如2010届学生余昌洪创立聚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得到国土资源部部长的亲临视察;2011届学生刘可成,创立“美农美家蚯蚓开发工作室”,被评为“2010年度十大最具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华西希望集团、新疆建设兵团等单位评价学校土木工程等毕业生“适应职业的能力强”。学校每年还提供100万元作为学生创业基金,学生创业方案一旦通过,将获得2万至3万余元的资助。
不仅应用型人才“吃香”,学术型人才培养也成就斐然。3年来,四川农大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的篇数,较前3年增加近两倍,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本科生发表SCI论文零的突破。2010届毕业生段辉辉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仅有100名获奖者,该同学现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农学、林学等学术型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浙江大学等招生单位高度评价学校培养的学术型毕业生,称“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
复合型人才也不再默默无闻。四川农大农村区域发展等复合型专业学生参加西部计划、一村一大、选调生、考取公务员、国家基层项目计划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等工作,用人单位普遍感到满意。四川眉山市委组织部到校考察学生时,评价他们“综合素质高,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强”。
据李天介绍,2008年迄今,全校已有4万余名本科生在分类培养模式中受益。学校荣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和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量,分别是前3年的4倍和5倍;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90%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感到满意;学校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
四川农大还多次在全国农林高校及四川本科教学工作会上作“分类培养”探索的交流发言,全国和地方30多所高校的同行也先后到校考察学习。
新闻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4/02/content_91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