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子不高,微信朋友圈有一张汽车里程表照片,两年足足跑了20万公里!整整记录了他科技扶贫之路上的风尘仆仆。两年多来,他的足迹遍布四川省贫困“四大片区”,中药材种植,茶叶脱贫致富……在过去一年里,他深入调研、辛勤耕耘,以高原中藏药材人工栽培及野生抚育示范基地、高原特色水果示范园、“农旅结合”特色花卉示范带等为龙头的扶贫产业集群已然形成,他从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深度参与精准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他,就是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药材专家、扶贫先锋田孟良教授。
雪域高原 科技扶贫
“要解决农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是田教授的目标,也是田教授的心愿。田孟良说,农林高校作为农业技术原创性阵地和推广先锋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就是搭建成果转化的平台,就是要将高校科研单位的原创性技术与科研成果无缝地、有效地对接到生产企业和生产第一线中去。
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这一突出和棘手的问题,田教授肩挑了科技扶贫的重担。在阿坝州金川县卡拉足乡玛目都村,在大小凉山的会理、布拖,在高原藏区的理塘、巴塘、色达、九龙,在乌蒙山区的雷波、马边、峨边,在秦巴山区的达川、平昌、苍溪、旺苍等许多地方,无论自然条件如何苛刻,无论扶贫任务如何艰巨,处处都有他扶贫攻坚的身影。和田孟良打过交道的农民,都对他竖起大拇指:“田教授巴适!”
走出书斋 走进基层
“农业技术有多大意义,得看能不能解决生产问题,得看老百姓用了之后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收益。”这是田孟良教授最常给学生说的一句话。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取得多项应用研究成果,无一不解决了困扰当地老百姓实际生产的重大难题。
2009年,田孟良率先到川药主要产地之一的宝兴县调研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发现宝兴县具有种植濒危重要中药材重楼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和社会条件。经过实地考察后,与一名农户、三九药业一起合作,确立了重楼试验示范基地。2010年,田孟良任雅安宝兴县科技副县长,适逢5·12大地震灾后重建。中药材种植作为支柱产业,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可是当地农户种了几年中药,收入还比不上外出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当地农民的贫困和产业的落后深深地触动了田教授。在他的带领下,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院士嫡传的得意门生等精英科研团队数次深入基层,先后取得多项应用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全面提升了宝兴县中药材种植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到2015年,宝兴县基本完成了对原本劣质伪品头花杯苋的淘汰,重新恢复了原品川牛膝的种植,大大提升了宝兴县产川牛膝的市场认可度,收购价格和药农种植收益都比原来高了几乎一倍。宝兴县川牛膝种植户都因此受益,基本完成了脱贫致富。
从服务于重楼生产的种子萌发调节手段研究,到川牛膝新品种的选育和真伪品的区分、鉴定,再到白及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无一不解决了困扰当地老百姓实际生产的重大难题。
产业扶贫 “自主造血”
在深度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田孟良对脱贫攻坚有了自己的认识,总结出了一套“产业扶贫经”——“要发展,必须得有自己的产业,自主造血!”在他看来,唯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解决贫困户“自主造血”问题,方才是根本之计。
爱国村是天全县36个贫困村之一,虽有多年高品质茶叶种植历史,但村民们一直扮演着为其他茶商“做嫁衣”的角色,茶叶种植并未给爱国村村民带来良好的效益。在爱国村开展扶贫工作时,田孟良随即组织学校多位专家,集体“把脉会诊”,将短期内的精准脱贫与产业长期发展紧密结合,最终为爱国村精准定制了茶产业扶贫开发规划。不到一年,爱国村茶叶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县茶产业全产业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但田孟良及四川农大专家们并未满足于此,他们突破传统扶贫模式,由单纯的技术帮扶深化为特色品牌开发,全力打造“爱国绿”绿茶、“爱国红”红茶两个品牌,提升了茶叶的品牌价值,促进了茶叶的市场销售,大幅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
“扶贫首先得扶精神”,田孟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扶贫精神。这样的坚持与奉献,也是战斗在全省精准扶贫第一线的一大批四川农大科技人员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