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产研院)正式签约。这是成都市新型产研院建设中唯一一个农业类产研院,承载了诸多创新,也被寄予了厚望。
“瞄准产业需求,搭建高端平台,聚焦重点项目,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实现新突破贡献川农力量!”这是党委书记邓良基对产研院的期待。
“践行新理念,深化新合作,积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及产业化。”这是副校长杨文钰对产研院的要求。
“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一流智库平台、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孵化器、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加速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伦理如此阐释产研院的定位。
产研院的“三新”
“新平台、新技术、新模式”,成都农业产研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新”上。
新平台指产研院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具有平台经济的典型特征,有效整合政府、企业、院校三方优势资源。产研院按照“校企共建、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驱动”的模式,由成都市科技局、温江区人民政府、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特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建设。产研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由各方分担。与以往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相比,实体化的产研院不止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三权”改革实践上,更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更是将分散的多头推进的合作变为工程模式、集成推进。
新技术是指产研院用高新技术、兴中华农事,产研院致力于依托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汇聚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都市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产研院首批将启动“猪营养关键技术与新型饲料开发”及“智能化农机装备与技术研发”两项重大产业化项目,此外还将围绕安全肉品产业链、绿色粮油产业链、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生态循环与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方向,主攻动植物保护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动植物育种与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关键技术领域,瞄准产业技术、产业前沿开展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
新模式则是指产研院聚合资源,模式再造,构建“基金投资+孵化场地+托管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形成功能更全、链条更长、专业更强的“众创空间”。“产研院本身并不是定位做技术型企业,而是一个集成的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转化孵化、智库技术、产业链公共服务4个平台,集成种养+、智能+、资本+三大运营模式,孵化出一批高新农业技术企业群,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让川农元素大放光芒
“产研院是学校在新时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载体。”杨文钰表示,成都的大农业很多产业领域都有“川农元素”,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讲话对四川农业的要求,四川要实现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对标省委1号文件对成都农业的要求,成都平原重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对标市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构建高端产业体系,要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站在更高的起点来谋篇布局,明显存在差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学校能在成都全域转化的科技成果主要涉及畜牧兽医、粮油经作、园林花卉、果蔬茶叶、土壤保护、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但在智慧农业、智能农机和生态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能够迅速产业化的重大科技成果较少,可以市场化的新品种、新产品不多,而成都农业正好比较缺乏高质量的、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杨文钰说,产研院正是瞄准高新技术,一方面以“三权”改革,最大限度唤醒科技工作者的活力,一方面以市场、产业、地方的需求来调控科研方向,让更多的川农元素在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发展中大放异彩。
周伦理介绍,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所在,主要有三点:一是供需之间很多科技成果存在错位现象,创新主体协同度也不高,部分科研团队往往容易低估自身的科研实力,比如,乐于选择中小企业作为协同伙伴,缺乏与大型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导致充分盘活创新要素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二是部分科研成果后续深度开发或配套技术不够,导致难以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三是利益共同体尚未真正形成,企业更多追求经济效益、高校更多注重社会影响、政府需要GDP增长,各方目标不完全一致,加之农业科技成果公益属性大,导致需求资金大、孵化时间长的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快速的有效转化。“产研院就是要探寻解决这些痛点的途径,通过整合、聚焦、集成,有效助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全力支持撬动创新动力
对产研院这一体现发展新理念的新经济平台,学校高度重视,一路大开绿灯,为产研院尽快落地建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4月,成都市和我校洽谈市校合作事宜,市校双方首次就共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了探讨。随后农发院张敏院长、田孟良副院长等分别带队多方考察`、洽谈,遴选投资主体,细化合作路径。9月29日,在学校建校110周年前夕,市校双方签订了《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产研院被列入市校合作重点项目。经过多轮磋商,随即成立了以杨文钰为组长,特驱集团、成都市科技局、温江区人民政府、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分别派出代表任副组长的筹备小组。产研院建设正式提上日程。随着成都市市委常委谢瑞武对产研院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产研院被提升到市校合作的新高度,得以强力推进。
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为产研院建设谋篇布局,提出具体要求和支持措施,学校特意为项目推进配备了专项资金,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门团队负责推进产研院工作。邓良基还亲自带队参加了产研院的评审答辩,生动陈述在“成都路径”中将如何汇聚“川农力量”,赢得一片点赞。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阻力,学校在制度设计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制定出台《四川农业大学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落实< 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的具体意见》等文件,明确将开展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量纳入教职工年度工作量考核范围,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并大幅度提高了科技服务、成果转让和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等收入中,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以此撬动创新动力。如最大限度地将科技成果转让经费及后续收益比例调整为学校5%、院(所)20%、课题组75%;在学校可以调节的科研项目间接经费分配中,大幅度将项目组绩效支出比例提高至55-70%。为推动制度和产研院尽快落地落实,学校新近成立了四川农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产研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学校出资1000万,持股比例20%,出资方式为现金及知识产权。其中学校出现金500万,剩余出资部分500万,以应用型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发明人的应得权益按学校已有文件比例执行,采取期权激励。”早在今年4月,学校就专门召开校务会对此进行了明确。这样的改革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对于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产研院聚合资源,加速自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产业前沿资讯,最新最全的大数据,有利于调整科研思路。”
未来值得期待
“产研院和我们企业发展的需求很契合,健康安全食品产业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和国家大政方针是一致的,我们希望借助产研院把企业、高校、政府的优势聚合起来,形成一家人的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经过深度合作,一定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更快的发展。”四川特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唐健源对产研院未来充满期待。
“产研院是成都市农业领域第一个产学研用结合的实体化孵化平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成都市对产研院大力支持,下一步希望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让这个平台更好的发挥作用,我们期待在农业企业中扶持几十家上市公司,孵化出领先型企业。”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部长曾毅说。
“签约仪式后,我们将尽快召开第一届第一次董事会、监事会,完成公司的工商税务注册、登记、首批股本金到位。”周伦理介绍,产研院会成为市校合作的重要推动平台,成为成都市创建国家级农高区的“发动机”,在务实的运行过程中会愈加彰显它的影响力。
不过,令人向往的前景并不会坐等而来,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周伦理分析,高水平市场潜力大的应用型科研成果不多,有实力有分量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不多,目前整个四川省农口都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制约学校、成都、乃至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瓶颈。此外,创新主体、企业主体互动性、协同度还不够,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型高端实操人才缺乏等都是未来推进产研院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全国闻名的雅安模式之外,为推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摸索出另一个川农模式,在成都路径中贡献川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