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几台拖拉机正连续耕作在完成数百亩土地的播种任务,它们身后土地上留下一行行笔直的播种痕迹;5G、卫星成像、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纷纷在田垄间各显神通……春色盎然催人进,春耕生产正当时,“天府粮仓”又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耕春管时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新质生产力的这波浪潮中,今年的春耕春管都有什么样的“黑科技”融入其中?就让我们跟随我校科技人员的脚步一起去看看。
为高效生产注入新动能
通过推广最新技术、新品种,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正帮助大春生产中的光热、水肥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资源浪费日渐减少。
3月中下旬气候条件适宜,正是播种玉米的好时机。作为四川省首个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以推广的农业技术模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重要技术途径正在省内多地被大力推广落地。“在前几年基础上,今年我们主要通过增密、水肥一体等技术提升单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团队成员王小春教授告诉记者,“团队每位老师负责一个县,提前完成了示范田块的标准化改造和生产物资准备,包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水肥一体化、有机肥腐熟等相关技术培训,为大春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她表示,整个团队今年春节前就已经在为通过“五良配套”结合提升单产进行布局准备,“一定把新技术推广到位,保证粮食安全。”
在天府新区、宜宾筠连等地大片土地上,“优迪899”的种子正被播下。“这是我们去年通过的国审玉米新品种,今年预计将在西南地区推广50-60万亩,保守估计每亩能增产玉米80公斤。”选育“优迪899”的团队负责人兰海教授语气中带着自豪,他认为这一新品种必将为四川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有力的良种支撑。这一重大新品种是在四川省“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我校联合优势产学研单位育成的。它具有高产、抗病性好、适应区域广、粮饲通用四大特点。高产、适应西南区域多种土质、粮饲通用,意味着更高的土地利用率;抗病性好就能少施农药,符合绿色生产的要求。
除了玉米,同为大春作物的水稻也有不少品种“科技含量”非常高。水稻本身具有富集一些重金属的特性,“我们选育有镉低吸附水稻品种,今年会在省内多地种上,希望能为保障粮食的绿色健康贡献一点力量。”据水稻研究所产业中心主任朱军副教授介绍,此前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学伟教授团队找到了“对‘水稻癌症’稻瘟病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稻瘟病严重时能引起水稻绝收,这一发现曾在世界顶尖学术杂志《细胞》上发表,如今含有相关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会在天府大地大面积种下,这为“天府粮仓”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进入春管关键期,陆续返青的冬小麦中也藏着核心科技。我校刘登才教授团队选育的、去年通过审定的蜀麦1963长势正旺。这一品种主打一个“早”字,它4月底左右收获,意味着当地水稻可至少提前1周播种。四川的粮油生产模式以稻麦轮作或稻油轮作为主,小春季作物收获过晚,会影响到水稻季的播种或移栽,从而影响秋粮产量。蜀麦1963的提早一周收获,不仅能让后续的水稻品种选择面更广,带来每亩50公斤以上的增产,也能提高水稻直播、移栽等机械化程度。从生产周年统筹上看,这些利好都将为粮食总产量提高提供支持。
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更多可能
随着先进育种技术的应用,更多内含科技力量的新品种正逐步推动着大食物供的形成,这为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更多可能。
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富含叶黄素的黄玉米、纤维素的白玉米,还有具有不同微营养成分的紫色、黑色和彩色玉米……去年,我校卢艳丽教授团队选育的28个鲜食玉米新品种成功通过审定,其中有23个将在这个春天被投入实际生产中。站在大食物观角度,这些新品种进入消费市场,无疑将满足更多消费者越来越多元化的喜好。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在育种中的核心体现,在同一年育成这么多新品种,背后当然离不开“黑科技”加持。“我们利用玉米单倍体技术,大大缩短了选育玉米自交系的代数,加速种质资源改良、创新与利用周期,实现了育种目标的快速实现。”选育团队的林海建副教授介绍说。不仅是利用新技术,他们团队还自己研发机器学习工具,大大提升对植物蛋白质点突变功能效应的预测准确度,极大促进了植物功能性遗传变异的识别与挖掘,这也为育种材料创制提供了极为便利有效的工具,提高了育种效率。
在“天府粮仓”核心区域之一崇州的优质良田中,酿酒专用稻荣粳香糯的种子又一次撒下。这是我校李平教授团队选育的米酒专用型糯稻品种,具有超高产酒率、丰饶茉莉花芳香味、层次突出的口感等突出特性。曾经,进口或外省调运糯稻“质优不高产”、“质优不增效”一直困扰着整个四川米酒产业链,它的投入生产解决了四川米酒专用型糯稻品种缺乏的问题,也为“10+3”产业中“川酒”扩大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学校与相关企业采用“独家授权+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合作模式,让首批米酒酿造专用粮开始规模化酿造。2022年在IWSC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赛清酒类评比中,该企业出产的特色糯米酒一举拿下金奖;同时另一款清酒获铜奖,柚子酒和玫瑰酒也摘得其他发酵酒类铜奖。2023年在“中国果酒挑战大奖赛”上该企业生产的一款柚子酒获银奖,企业也同时获评2023年度中国国酒产业风云品牌。
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跑出加速度
科技人员引入智能化、精准化的农业设备,通过无人机、5G、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春耕提供了精准的农事指导。
在眉山东坡区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3月14日已经在育秧盘中播下了新一年的种子。前两年筛选出了包括“川康优6308”等在内的一些米质优、单产提升潜力大、抗性强又比较适合机械化种植的超级稻品种,为水稻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据水稻研究所马均教授介绍,从播种到移栽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也使规模化生产得以实现。基地利用水稻精量条播技术,节约30%-40%用种量的同时还能提高秧苗素质,漏窝缺窝比例比较低,保证水稻高产。同时使用侧深施肥技术,在机插秧同时就把肥料均匀、定量地施入秧苗根侧面约3cm、深度约5cm的位置。这项技术能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优势,插秧施肥同步进行,是水稻施肥技术和机插秧栽培技术的创新发展,它既节工、节肥,又减少施肥次数、减少肥料流失,既能减少化肥投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又能实现稳产甚至增产。“去年开始,我们也开始了智慧农业的尝试。借助5G技术和卫星成像,我们正在探索完善通过无人机高光谱成像监测分析水稻叶面积、叶色变化,以一定的算法把影像转化为数据量,来确定是否该施肥、该施哪种肥、施多少的问题,用于指导具体生产可以改变过去传统的经验式的肥水管理方式。”马均教授说。
“这次我们用上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减少人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机电学院张黎骅教授说起今年在仁寿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的玉米春播工作,他语气中难言兴奋。今年备耕期,他和团队奔走在仁寿、遂宁、大洲、广安、绵阳等地广泛开展了机播指导。机播已在省内得到较普遍应用,但利用上北斗导航相关技术还是第一次。他们利用北斗导航技术无人驾驶拖拉机,配合专门适用于丘陵山地高速播种的高效轻简型玉米精量播种机,在仁寿将播种效率提高到了每小时10-12亩。“4套设备同时工作,预计500亩核心示范区,两三天就能全部完成播种。”据了解,在当地标准化农田用上了这套设备后,不仅播种效率能整体提升40%-50%,而且播种直线度、均匀性都得到提高,这对后续单产提升将起到积极作用。
“水稻机插栽培的目标是‘齐苗壮根育好苗、减穴稳苗栽好秧’,而关键还是在于育秧。”这是3月中旬,在邻水县袁市镇现代农业园区育秧中心,广安市2024年大春现场会上,任万军教授正向广安市的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培训机插秧技术要点。针对丘陵区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他带领团队研发了“控温设施工厂化育秧”“露场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育秧”和“片层式泥浆育秧”三套育秧技术。他们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给农技人员和大户送去了机插秧“技术良方”,包扩秧盘选择、营养土基质准备、浸种消毒、流水线播种、叠盘暗化催芽、田间摆盘和苗期管理等技术要点。就在3月18日,他们研发的一款水稻无人机专用高效肥专利成果成功签约转让。它不但能助力解决丘陵山区和水稻穗肥机械施肥难问题,而且经过连续4年在大邑、天府新区、广安等地累计1000余亩的示范验证,在大幅节省施肥时间基础上,它能每亩增加效益100至200元,高产田可达到800公斤以上,将成为今年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一大助力。
在成都市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一种水稻弱光发电暗化出苗育秧系统”正在建设中。这是我校陈勇副教授即将申请专利的一项科技发明。它利用新型发电玻璃材料,高效转化利用和储存自然光能,不仅解决水稻受气候变化影响出苗不整齐的问题,也能极大提高水稻育苗质量,以促进产量提升。它仅占地不到16平米,无需额外消耗电能,就能打造出一条水稻育苗流水线,2-3天就能一次性可出苗800盘,满足40亩土地需要。不仅节省出苗时间34%,且由于出苗均匀度高,也降低了后期管理成本。“今年在广安和大邑都在建设,希望为更绿色高效的机械化生产贡献更多力量。”陈勇说。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细微而强大。我们期待着它的提升为传统农业生产带来更多改变,赋予四川擦亮农业金字招牌,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更强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