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的养殖基地里,工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枚枚青壳鸭蛋装入篮筐。这些鸭蛋不是普通鸭蛋,而是用来孵小鸭子的种蛋,定价是普通鸭蛋的3倍,种蛋的产出标志着杏家村养殖产业完成了从单一的肉鸭养殖到肉蛋养殖的精彩产业跃迁。
破局:荒林地里建设养鸭场
时间拨回2023年,彼时,杏家村这个山沟里的彝族村落还是全县垫底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全村263户人家主要靠卖鲜茶叶为生,收入微薄且受市场波动影响极大,集体经济更是无从谈起。
转机来自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多次产业调研,决定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优势和村民的养殖经验及川农大的技术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肉鸭养殖产业。立项、审批、建设......解决资金短缺、征地、土地审批等问题,在上级部门、乡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及全体村民等各方共同努力下,杏家村肉鸭养殖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进行。2023年11月,养殖基地竣工投用,首批8000只鸭苗正式进场。
 
 
腾飞:从22万到265万的逆袭
2023年12月19日,第一车肉鸭出栏过秤,“42吨!”的喊声点燃全村。当晚村委会的算盘噼啪作响,“销售额22万,净利润3万!”村民们举着火把跳起达体舞,彝族老人口耳相传:“山鹰落脚的地方,会有金子的河流!”
2024年,养殖基地迎来质的飞跃:肉鸭出栏量突破9万只,销售额达265万元,净利润26万元。更关键的是,在四川农业大学技术支持下,基地开始培育产蛋率更高的种鸭,为转型埋下伏笔。
 
 
跨越:一枚鸭蛋的增值奇迹
“单卖肉鸭,利润率在10%;转型卖蛋,利润能翻双倍!”2025年初,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给村民算了一笔新账:通过与洪品农业、吴陆吴餐饮合作,出产种蛋,按2.2元/枚保底回收,年产40万枚,仅此一项就能增收88万元,加上可以售卖的老鸭子,一只鸭子毛利润达到200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联农带农机制将会让村民真正受益。村民以家庭养殖参与种鸭扩繁,养殖20只种鸭就可每年增收超万元;村集体还将利用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鸭、技术与销售支持,形成“基地+合作社+农户”全产业链模式。一枚枚青壳鸭蛋,孵化出乡村振兴的希望,让深山里的致富梦照进现实。
 
 
启示:产业延伸激活乡村振兴密码
“从卖原材料,到卖前端产品,再到卖服务,杏家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精准产业升级路径。宝峰的村集体经济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稳步增长,联农带农意义非凡!”宝峰彝族乡党委书记何文芳总结道。正如《荀子·劝学》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杏家村的蝶变,正是始于一只鸭苗、一枚鸭蛋的执着深耕。产业之根越扎越深,村民腰包越来越鼓,集体经济从薄到强的跨越背后,是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更是实干笃行与善作善成的见行见效。
 
 
夕阳映照的养殖基地里,脱贫户勒格以千一边捡蛋一边笑道:“去年养鸭挣了9万,今年光捡蛋又能多挣几万!”近处的茶园中,鸭群嬉戏,粪便化作的有机肥滋养茶树——我们相信,杏家村这条“茶鸭共生”的产业发展链,一定会让杏家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